概述:食管壁的黏膜层或全层从食管腔内向外突出,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状突起,称为
食管憩室。
食管憩室多为后天性疾病,常见于成人。亦有先天性
食管憩室形成者。
食管憩室有多种分类方法:
1.按发生部位分类 Giuli(1979)按
食管憩室发生部位将其分为:咽
食管憩室(pharyngo-esophageal diverticulum),发生于咽食管连接处,又称为Zenker憩室;
食管中段憩室,发生于
气管分杈水平,又称支
气管旁憩室(parabronchial diverticulum);
膈上憩室(epiphrenic divertictllum)发生于膈上食管10cm范围内(图1)。
2.按发病机制分类 Rokitansky(1940)按
食管憩室的发病机制,将其分为牵引型憩室、膨出型憩室两类。以后,Barrett又将其分为3型,即牵引型、膨出型和牵引-膨出型。
3.按
食管憩室壁结构或厚度分类 有真性
食管憩室和假性憩室2类。真性
食管憩室,即憩室壁包含食管壁的各层组织;假性憩室,憩室壁则主要由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构成。这些分类对确定憩室的性质多有其不同的临床意义。
牵引型憩室好发于食管中段,而且多在左右支
气管分杈水平,直径一般不超过2cm,主要是由于食管附近的纵隔
淋巴结炎性反应并与食管粘连,在
炎症愈合过程中收缩,将食管壁全层向纵隔方向牵拉逐渐形成憩室。因这种憩室是管腔外的牵引所致,故称牵引型憩室。因该憩室壁含有食管壁的全层组织,故又名真性
食管憩室。此型憩室的开口较大,上方较为固定,食物不易潴留。如未形成袋状,亦未发生
炎症、
出血或与
气管、大血管及心包形成内瘘等并发症,多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。
膨出型憩室的发病率较高,约占
食管疾病的4%,好发于食管上段和下段,可能因食管肌层存在薄弱点,当食管腔内的压力因某种原因(如食管的神经
肌肉运动功能障碍)而增高时,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穿过食管肌层向外疝出而形成憩室。因该憩室壁主要由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构成,故又称为假性憩室。膨出型憩室较大者直径可达10cm,能压迫食管,潴留食物,可并发
炎症、溃疡、
出血乃至
穿孔,故多需外科手术治疗。
咽
食管憩室(pharyngo-esophageal diverticulum)是最常见的
食管憩室,位于环咽肌后方的近侧(图2),或好发于环咽肌上方的咽食管结合部的后壁。
1769年,英国外科医生Ludlow首次报道了咽
食管憩室,但由于1874年德国病理学家Zenker对本病做了正确的分析与观察,因而被命名为Zenker憩室。
咽食管憩室是较常见的食管憩室,位于环咽肌后方的近侧,或好发于环咽肌上方的咽食管结合部的后壁。咽食管憩室以50~80岁的患者为多见,3O岁以下者罕见。常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咽食管憩室的发生率为0.1 。
咽上括约肌提前收缩,表明环咽肌的运动功能失调,是本病的潜在发病原因之一。
一般认为环咽肌在咽食管憩室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,其自主神经支配为迷走神经,分布于环状软骨的后壁。环咽肌在正常情况下呈收缩状态,而在吞咽、呕吐和嗳气时松弛。当食物进人咽部时,咽下缩肌收缩,环咽肌松弛,使食物下行至食管而无阻碍。食物通过后,环咽肌又恢复到收缩状态。咽部肌肉的这种协调动作可保证吞入的食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内,并可防止进食过程中发生误吸。故环咽肌的生理功能犹如食管上端括约肌。当某种原因引起这两种肌肉的功能失调,即吞咽时咽下缩肌收缩而环咽肌不能松弛,则环咽肌以上的咽腔内的压力增加,使较薄弱的Killian三角区的组织结构向外膨出,此即咽食管憩室的形成初期的病理生理改变。以后Killian三角区组织结构向外逐渐膨出增大,便形成典型的咽食管憩室。
造成咽部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。例如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,环咽肌一椎前筋膜的固定松弛,导致该肌功能障碍或失调;食管胃反流有可能造成咽部压力增加等。多数作者认为咽下缩肌的收缩与环咽肌的松弛失调、失弛缓或其他运动障碍,再加上Killian三角区的解剖学特点,是咽食管憩室的主要发病原因。